Skip to content

MiniCluster实验反思

lab1 实验心得

作为一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,我早已下定决心转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,并且本学期所修的专业课程也都是计科方向的,如《离散数学及其应用》、《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》(FDS)以及《数字逻辑设计》。因此,本次“迷你计算集群搭建及HPL性能测试”实验对我而言,是一次全新的、完全从零开始的自学探索过程。

通过这次实验,我深刻体会到在计算机科学领域,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。从最初对 OpenMPI、BLAS、CBLAS、HPL 这些专业名词的陌生,到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;从面对源码编译时各种预想不到的依赖缺失、配置错误、链接问题,到学会阅读错误信息、上网查找解决方案(例如编译器缺失、库链接顺序、Makefile 参数含义等),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。

虽然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有时确实很“痛苦”,甚至一度让我感到沮丧(比如多次尝试下载CBLAS源码包失败,或者HPL链接时找不到Fortran库),但每当通过查阅资料、理解原理、动手尝试并最终攻克一个难题时,那种学习到新知识、掌握新技能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。特别是经历“遇到困难 -> 查找资料/教程 -> 学习相关技术 -> 解决问题”这样的完整循环后,我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在知识和技能上的飞速进步,内心感到非常充实和开心。这种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(比如操作系统、编译原理的一些概念)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的体验,远比单纯听课要深刻得多。

例如,在配置HPL的Makefile时,理解TOPdir, MPdir, MPlib, LAlib, LINKER, F2CDEFS等参数的含义,并根据自己编译的OpenMPI、BLAS、CBLAS的实际路径进行正确填写,最终成功链接生成xhpl,这个过程让我对软件的构建和依赖管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。同样,在搭建虚拟机集群时,配置主机名、/etc/hosts、以及无密码SSH登录,让我对计算机网络和节点间通信的基础有了更实际的操作经验。后续的HPL性能参数调优,也让我初步接触到了性能测试和优化的基本思路。

总而言之,这次实验不仅让我成功搭建了迷你集群并运行了HPL,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的自学能力、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。虽然过程曲折,但收获巨大。我非常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,继续在计算机科学的道路上探索和进步。